-->

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


On






小中風的醫學名為暫時性缺血中風,是由於小血塊阻塞血管而發生的,發作迅速。小中風發生前,通常會有明顯的徵兆。小中風5年內易發生腦梗死 。  


對人的健康而言,腦中風給人帶來的影響相當於人體發生了「強烈地震」,而小中風就像是震前的白光,成為腦溢血的預警信號。因此,如果發生小中風後,能早期、及時、有效地診斷與治療,是防患於未然、預防中風偏癱的關鍵。 



為什麼要重視小中風? 

  
小中風,這個幾年前人們尚陌生的辭彙,現在日益受到醫生們的重視。這是因為它是中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先兆。調查研究表明,患過小中風的人患中風的可能性,要比未患過小中風者高16倍。每百名中風患者中,竟有25人曾患過小中風。 




小中風一經出現,便預示有發生腦梗塞的可能,初次發作小中風,進展為中風的幾率將明顯增加,其中一周內發生者佔5%,1個月內發生者佔10%,1年內發生者佔20%,5年內發生者佔35%。從這種意義上說,近期頻繁發作的小中風是腦梗死的特級警報。一旦發覺須及時送到醫院診治。 



小中風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? 

  
本病多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。 

1、微血栓:頸內動脈和椎一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硬化狹窄處的附壁血栓,硬化斑塊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,血小板聚集物等遊離脫落後,阻塞了腦部動脈,當栓子碎裂或向遠端移動時,缺血癥狀消失。



2、腦血管痙攣:頸內動脈或椎一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腔狹窄,該處產生血流旋渦流,當渦流加速時,刺激血管壁導致血管痙攣,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,旋渦減速時,癥狀消失。 

3、腦血液動力學改變:
頸動脈和椎一基底動脈系統閉塞或狹窄時,如病人突然發生一過性血壓過低,由於腦血流量減少,而導致本病發作;血壓回升後,癥狀消失,本病多見於血壓波動時易出現本病發作,此外,心律不齊,房室傳導阻滯,心肌損害亦可使腦局部血流量突然減少而發病。 




4、頸部動脈扭曲,過長,打結或椎動脈受頸椎骨增生骨刺壓迫,當轉頭時即可引起本病發作。 



哪些人易發生小中風? 

  
1、有動脈硬化病史者; 

2、血脂、血壓和血液粘稠度明顯增高者; 

3、體胖、缺乏運動者; 




4、濫用降壓藥的高血壓病人; 

5、有中風、冠心病或糖尿病家族史者; 

6、長期大量吸菸或酗酒者。 


小中風的臨床表現 

  
小中風的臨床表現五花八門,多種多樣,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:
 



1、頭暈,特別是突然發生的眩暈;
 
2、肢體麻木,突然感到一側臉部或半身麻木,有的為舌麻、唇麻;

3、突然一側肢體軟弱無力或活動不靈活;例如:手中拿的物品有時忽然落地;或突然下肢無力摔倒,很快恢復正常,不留任何痕跡;
 
4、突然吐字不清或說話不靈;
 
5、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暈倒;但迅速清醒;
 
6、精神改變、短暫的遺忘症,個性的突然改變和短暫的判斷或智力障礙;近期內出現記憶障礙,尤其是近期記憶;原因不明的智力減退,注意力不集中,工作效率下降,常無緣無故地「出差錯」 




7、突然出現一時性視物不清或視野缺損甚至失明。 



救護措施 

  
發作頻繁者,近期內發生腦梗塞的可能性很大,應積極治療,防止發生腦梗塞。
 
1、積極治療危險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腦動脈硬化。
 



2、抗血小板積聚藥物,如潘生丁、阿司匹林等
 
3、改善腦循環,用西比靈、腦益嗪

4、其他如罌粟鹼、維腦路通、中藥都可選用。
 
5、腦CT檢查如有微小腦梗塞病灶的,按腦梗塞治療。 




6、建議發作時或短暫發作後到醫院進一步檢查,然後針對病因治療。 



如何預防小中風 


1、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中風的疾病,如動脈硬化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高血脂病、高粘滯血症、肥胖病、頸椎病等。高血壓是發生中風最危險的因素,也是預防中風的一個中心環節,應有效地控制血壓,堅持長期服藥,並長期觀察血壓變化情況,以便及時處理。 



2、重視中風的先兆徵象,如頭暈、頭痛、肢體麻木、昏沉嗜睡、性格反常。一旦小中風發作,應及時到醫院診治。 


3、消除中風的誘發因素,如情緒波動、過度疲勞、用力過猛等。要注意心理預防,保持精神愉快,情緒穩定。提倡健康生活方式,規律的生活作息,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,引發腦血管病。 




4、飲食要有合理結構,以低鹽、低脂肪、低膽固醇為宜,適當多食豆製品、蔬菜和水果,戒除吸菸、酗酒等不良習慣。每周至少吃三次魚,尤其是富含ω-3脂肪酸的魚類,或者服用深海魚油。ω-3脂肪酸能夠調節血液的狀態,使血液較不容易形成凝塊,進而防止腦梗塞。

5、戶外活動(特別是老年人)應注意保暖。應在室內逐步適應環境溫度,調節室內空調溫度,不宜過高,避免從較高溫度的環境突然轉移到溫度較低的室外。 


6、中風患者還要注意平時外出時多加小心,防止跌跤;起床、低頭系鞋帶等日常生活動作要緩慢;洗澡時間不宜過長等。
Back to Top